文字 / 攝影 :夏金剛 

逛夜市時,我和太太經過一攤賣皮包的。

皮包造型時尚,加上價格又低,導致周圍擠滿了搶購人潮。

「老闆,這真皮的嗎?」太太從中撿起一個問道。

「如果不是真皮,我頭剁下來給妳當椅子。」

「真皮做的不只這個價錢吧?」

「這是XX專櫃流出來的啦,不信妳聞聞看嘛!」

老闆可能已經回答了上千次,語氣極度不耐煩,但那惡劣的態度,反而讓人心安。

上個月,我去採訪了創立於1842年的德國皮件精品OFFERMANN,那些製包的過程,教會我不少事。

且看下文分曉。

上圖是OFFERMANN為慶祝創立百年,逾1942年製作的12張版畫

 

當一張厚厚的生皮送到皮革廠時,師傅必須脫除獸毛、脂肪和血管,再經過浸泡、壓平、乾燥等多樣手續後,最終的「成皮」只保留表皮到網狀組織這一層。

成皮的厚薄,取決於最後的用途,若製作成沙發,厚點無妨,可耐磨耐久坐,但若是皮包,就涉及了重量。

皮越厚,皮包也會越重,為有效減輕包身重量,師傅會盡量削薄皮層。

至於那些被削下來的皮肉,也沒浪費掉,工廠會將皮屑蒐集起來,混入木屑和各式各樣的配料後,拿去熱壓壓平,壓出來之後印上各種皮革紋路(如荔枝紋、動物紋),

便算大功告成,這種皮革稱之為「二榔皮」或「二層皮」。

請問,由皮屑和其它材料打製重組的二層皮,還能算得上一張真皮嗎?

廣義來說,是,它還是真皮。

現在你可以理解,為什麼某些號稱真皮的皮包賣那麼便宜了吧,因為那是由二層皮打造出來的。

隨著科技日新月異,現在的PVC塑膠仿真皮,已經可以做到添加皮革的氣味或印出毛細孔。

所以,別以為你嗅著了皮味,看見了毛細孔,就喜孜孜的以為賺到一個「你想像中」的真皮包包。

真正有價值的皮包,是採用「頭層皮」來製作。

頭層皮顧名思義就是皮膚的第一層,這不可能拿去打製,可說是真正的皮革。

既是真正的皮革,毛細孔會透氣,延展性較高,觸感較好。

相較之下,二層皮摸起來略粗,感覺沒那麼自然,觸感也不夠細膩。

另外,人們之所以喜愛真皮製品,乃是經常觸摸的部位會油亮發黑,形成主人獨一無二的印記。

但請切記,並非每種真皮製品,都能留下歲月的痕跡唷(搖手)。

讓我們再次回到生皮剛送到工廠那兒…

一塊生皮必須經過處理才能使用,其處理過程稱之為「鞣製」。

脫除毛髮、肌肉與脂肪後,再以特殊的藥劑浸泡,其方法主要分為植鞣法和鉻鞣法兩種,這個階段是一張皮革的命運交叉點,因為不同工法會決定皮革的特質。

植鞣法乃是採用天然植物粹取物來鞣製,鞣製出的皮革雖不是最柔軟,但其原色度會因氧化與人手上的油分及使用時間與習慣而加深色度,變得油亮,這就是所謂主人獨一無二的印記。

鉻鞣則是採用化學鞣劑,皮革觸感最柔軟,染色後也不易掉色。

兩相比較,植鞣皮,透亮度較夠,皮革紋理鮮明,至於鉻鞣皮,不管用了多久,也不易出現醇厚的歲月感。

各家皮革廠,都有獨門秘方,像是OFFERMANN的編織包,便採用半植鞣,在硬挺的植鞣和柔軟的鉻鞣之間,取得最好的配比,以兼顧兩者的優勢,讓設計師的想像得以盡情發揮。

大致瞭解皮革的差異後,可再從做工去端詳包包的質感。

針眼越密,表示包包越不容易被撕扯開,也等同於堅固;圓滾的包邊收頭比兩片皮膠合在一起直接縫更講究(視款式而定);有內襯布的又比裸皮費工;內外有多少功能隔層或置物空間等等等…

總之,包包上不管切一刀、縫一針、黏一片什麼的,都得靠作業線上的師傅或機器花時間去完成,後端也要有人去詳細審核品管,因此,工序越多,人力、水電、時間的成本也就跟著水漲船高。

你可能有這樣的經驗,從網路拍回的廉價衣物,很多線頭還留著,還得自己一一動手剪,為什麼會這樣,因為剪線頭也算一道工,那也會增加網拍公司的成本。

最後,別忘試一下背負時的舒適度,背帶能否平均分散包身的重量,可說是背包設計的核心,與鞣製藥劑相同,各家都有獨門技術。

OFFERMANN為例,設計稿誕生後會先去打樣,以測試牢固度、舒適度,譬如在某個轉角多縫幾針,包身的結構如何補強等等,所有意見會再回饋給設計單位進行微調,

因此,你買到的精品皮包,不單只有雅致的設計(雖然多數人只看這一點),它更是一個講究舒適、堅固、耐久的實用容器。

所以,從用料到工序一路看下來,你覺得真的可以用低廉的價格,買到精品皮包的質感嗎?

最後,我們回到夜市,你可以建議老闆用打火機,燒一片他賣的皮包的皮革。

真正的皮革,燒起來會粉粉的,而且會傳來陣陣BBQ的香味。如果立刻捲曲焦黑,產生刺鼻臭味,那就是塑膠製品。

既然沒辦法一眼辨識真皮假皮,消費者該怎麼辦呢?我只能建議,選擇知名的廠牌,我相信他們會愛惜羽毛的,不然怎會擁有百年歷史。

以上是OFFERMANN教我的事。

-文章取自於 夏金剛的奇幻之旅

https://shiakingkong.com/offermann2/